首页
关于展会
展会概况
预制菜展
展会日程
组织机构
合作媒体
专家委员会介绍
联系我们
参展指引
展馆指南
场馆信息
展商须知
酒店信息
展位布局图
展览服务
主场服务
便民服务
接待服务
专业观众邀请政策及注册流程
展会活动
中国中部农业品牌推介活动
总结大会
其他活动
农博评奖
中部农博会金奖
中部农博直播带货达人奖评选办法
新闻资讯
展会动态
行业动态
农博云展厅
云上展厅
展商名录
产销对接
供应信息
需求信息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地址:长沙市雨花区花侯路与香樟东路路口东北角

咨询热线:0731-85881198

扫一扫,关注我们

实录丨省农业农村厅:“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5-01-13 浏览:





图片


1月2日,“岁末年初话发展 奋楫扬帆谱新篇”农业主题新闻发布会在长沙召开。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兼)王建球发布新闻并答记者问,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艳青、龚昕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覃攀贵主持。






图片


王建球: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见面。这里,我首先代表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向大家长期以来对湖南“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湖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自古就有“九州粮仓”“湖广熟、天下足”等美誉。近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610亿斤左右,以占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4%的粮食,其中,水稻面积、产量居全国第1位;生猪出栏数居全国第2位;油茶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第1位,油菜面积居全国第1位、产量居第3位,蔬菜、茶叶、淡水产品、柑橘、中药材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国家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和“果盘子”阵地。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为湖南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指引,期间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深入田间地头查看水稻长势,与农民群众亲切交流,对湖南“三农”工作充分肯定,叮嘱湖南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省委、省政府明确并细化了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扛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三农”重点工作任务。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前进方向,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实施“五千工程”为统揽,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结构优化、质态向好。

一是产业提效。粮食、蔬菜、畜禽、水产等十大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纳入全省重点产业链,持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扩链集群、倍增发展。拥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8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468家。

二是乡村提质。统筹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水平,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省级美丽乡村总数达到1329个。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切实提升乡风文明。

三是民生改善。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59元、同比增长6%,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农民收入增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突出抓好产业和就业帮扶,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湖南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殷殷嘱托,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引领推动藏粮于地“十确保”、藏粮于技“十突破”落地,推动全省粮食生产再夺丰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4年,湖南粮食播种面积7160.1万亩、增长0.2%,单产859.8斤、增长0.1%,总产615.6亿斤、增长0.3%,完成年初既定目标。2024年9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国家发改委通报了2023年度省级党委、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结果,我省获得“优秀”等次。成绩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为了充分调动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构建了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2024年,早稻、中晚稻的最低收购价均较往年有所提升。种粮补贴方面,国家实施包括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稻谷目标价格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并安排资金支持。我们还加大金融保险支持保护力度,在全省全面实施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缓解了种粮农民的后顾之忧。防汛救灾期间,各承保机构积极理赔,共完成赔付6.96亿元。我们还开展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2024年贴息金额超过4亿元,有效引导金融资本投入粮食生产和农业农村领域。

二是强化基础支撑。我们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97万亩,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大力发展水稻集中育秧,这两年我们新建集中育秧设施1273万平方米,有效减轻了“倒春寒”、洪涝灾害等影响。我们大力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履带仿形、无级变速动力等多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智能育秧、智能化大米加工成套设备成功量产,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高端智能农机逐渐应用到田间地头,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三是壮大种粮主体。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024年新增以种粮为主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为3583家、12679户。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等模式,推进“一企一片一种”标准化生产。同时,我们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全省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达8.8万家,年作业服务面积超9500万亩次,部分平湖区实现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四是抓实“四良”集成。持续开展省级领导联系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工作,建设了18个省级示范片,着力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带动市县乡三级梯次创建各类示范片5000余个。突出抓好高产优质良种推广,改进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全省水稻良种覆盖率99.5%、旱粮良种覆盖率90%以上。大力推广合理密植和机械化作业,其中,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6%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持续推进千万亩农田产能提升工程,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扩面提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进一步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湖南贡献。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图片

覃攀贵: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湖南日报记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人多地少是湖南的基本省情,请问湖南是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有限的耕地,建好高标准农田,实现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兼)王建球:湖南七山一水两分田,人地矛盾比较突出。为此,我们全力在耕地保护和利用上下功夫,特别是通过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97万亩,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为粮食产量稳定在610亿斤以上提供了坚强支撑。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图片


一是高位推动,部门协同。省委省政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全省十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领导多次研究部署,分管领导定期现场推进。省级层面统筹各类建设任务、统一投资标准,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规划指导、新增耕地核定等工作。

二是多元投入,创新机制。2024年,省级财政按亩均约600元配套安排预算,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95亿元。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推进投融资创新,探索出“高标准农田+指标交易或租金收入+产业培育”等模式,撬动社会资金投入近20亿元。

三是全程把控,严格监管。我们通过完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竣工验收、建后管护、评价激励等制度,为质量管理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印发技术规程,实行电子化“三盲”招投标,对参建单位履约人员实行人脸识别电子考勤、举牌验收等,为质量管理健全监管机制。我们突出重点,抓好工程设计、招投标、施工组织、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确保施工质量。

四是多方参与,长效管护。一方面,通过各级财政建立管护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探索实行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管、新型主体托管、专业队伍专管、保险监管等模式,推动多方共同管护。

同时,我们还着力加强酸化耕地治理,大力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有序推进我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等工作,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同时,联合省自然资源厅深化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突出问题整治,注重坚持科学稳慎开展,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在切实维护农民和企业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有效防止耕地特别是高标准农田抛荒和非粮化。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累计建设面积4500万亩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湖南卫视记者:我们都知道,湖南是杂交稻的发源地,农业科技创新在全国有优势、有地位,请问这些年湖南在以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哪些成绩?


中国工程院院士,厅党组副书记(兼),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这些年,我们立足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着力提升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科技系统化组织水平和体系化攻关能力,为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


一是推广稳产高产高效技术。我们总结多年来湖南粮食生产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规律,大力推行了水稻集中育秧、合理密植、侧深施肥、绿色防控、“五统一、两利用”高产示范、秋粮“一喷多促”等关键技术措施,推动了稻稻油、稻再油、复合种植等新种植模式熟化和本地化,全省水稻亩均基本苗增加1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水平不断提升,有效实现了“虫口夺粮”,着力提升大面积单产。

二是持续打造种业创新高地。我们通过持续不断的攻关,大力培育短生育期早晚稻、短生育期油菜、镉低积累水稻、再生稻等优质良种,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用种保障。比如,“韶香100”等一批镉低积累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和省品种审定,实现了早、中、晚稻品种全覆盖,“臻两优8612”和“西子3号”等品种实现扩面推广;我们持续推进“以种适地”,选育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箐两优3261”,在含盐量3-5‰的盐碱地中,种植亩产超过400公斤,米质一等优质,为全国滨海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湖南方案。我们积极推动岳麓山实验室建成运营,积极建设淡水鱼和木本油料资源利用2个重点实验室。我们确定了未来五年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采取“揭榜挂帅”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2023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左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为96.5%。

三是实施“大农科院”管理体制改革。将省农业农村厅所属6个科研事业单位整建制划归省农科院,与省农科院原有科研事业单位进行优化重组,形成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全创新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依托市州农科院所共建省农科院市州分院,形成以项目为纽带、共研共助、协同创新发展格局。我们依托优势资源引进企业入驻,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孵化产业园,探索构建了“选题从市场来,成果向产业去”的科企合作机制。

我们还注重发挥一线农技人员作用,不断完善“专群结合”的现代农技推广体系,从乡土专家、一线科研人员中定向招募特聘农技员,启动实施基层农技特岗定向培养第二个五年计划(2025-2029年),每年为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培养农技推广人才。


湖南红网记者:我们了解到,湖南农业机械化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请问,下一步如何利用好现代农业装备优势,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龚昕:近年来,湖南在农财两部大力支持下,致力建设农业强省和农机制造强省,在打造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上取得较好成效。农机装备覆盖了水稻油菜耕种收主要环节,水稻、油菜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86%、72%。2024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长沙举办,这是该展会首次在长江以南的城市举办。2025年,我们将继续发挥好农机装备种类全、性能好、品牌响的优势,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服务社会化,“四端”发力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图片


一是在研发端聚力。聚焦水稻除草、机收减损、油茶收获、秸秆综合利用等环节,开展农机装备研发“揭榜挂帅”。通过学科跨界、人才跨省的途径,组织全国知名高校专家,自主研发水田除草机器人、机收减损装置、油茶收获机、油茶剥壳机、秸秆制肥机等,切实解决水稻油料生产薄弱环节无机可用的问题。

二是在制造端着力。引导省内工程机械等优势骨干企业进入农机制造领域,同时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国内外优质农机生产企业。加快推动中联重科、农友集团等建设“黑灯工厂”,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开展产品工业设计,提高机具可靠性先进性,切实解决无好机用的问题。

三是在应用端用力。我们将继续推广水稻机插机抛、油菜机械化播植,指导农户合理密植,力争促进单产有效提升。我们还将积极推动普及机收减损装置与技术,降低机收损失等农业生产各环节损耗浪费,努力实现“颗粒归仓”。

四是在政策端加力。积极实施“两新”政策,进一步扩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和报废更新补贴范围,做到能补则补、应补尽补。我们将通过实施水稻机插机抛作业补贴、支持区域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等举措,推动补齐集中育秧育苗、粮油烘干、应急救灾等短板。同时,我们正在积极推动将农业设施列入金融贷款贴息范畴,将机库棚、钢架大棚等列入农业巨灾保险,缓解农户资金压力,消除农户后顾之忧。


央广网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在大家对粮食和食物的需求更加丰富多元,请问湖南如何利用好资源优势践行大食物观,保障各种重要农产品稳定优质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艳青:湖南农产品加工业是全省5大万亿产业之一。我们将按照全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体布局,以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持续打造粮食、畜禽、油料、蔬菜、水产等十大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推动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品类更加丰富的食物供给体系。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图片


一是扩种油料。油菜是我省第二大优势作物。近些年,我们通过耕地轮作、油菜扩种、菜籽油大县奖励等扶持,因地制宜推广“稻稻油”“稻再油”“稻油”等多元种植模式,形成了洞庭湖平湖区、大湘西山区、湘中南丘陵区三大核心产区。今年我省夏收油菜面积、油菜籽产量和大豆面积同比都有所增长,全省规模油脂加工企业290余家,年产值超250亿元,形成了“湖南菜籽油”公用品牌。

二是提升蔬果。我省是蔬菜、水果重要产区,我们制定实施了“菜十条”“果十条”等政策文件,支持发展设施蔬菜、特色精品果蔬,形成了“湘江源” “湖南辣椒” “湘南脐橙” “麻阳冰糖橙”等湘字号果蔬品牌。我们的果蔬产品不仅满足了本省老百姓日常所需,还畅销粤港澳大湾区。如永州市,2024年1至11月果蔬出口125.64亿元,其中供港蔬菜总量和货值分别占全国的62.1%和69.9%。

三是发展畜禽。我省是畜牧业大省,我们统筹规划和推进畜禽养殖业发展,牢牢扛稳生猪等重要畜禽产品稳产保供的政治责任,通过实施做强生猪产业“十条措施”、推进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深入实施优质湘猪工程、屠宰能力提升工程,设施畜牧业提升行动,推动畜禽养殖健康发展。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出栏生猪4404万头,更加有力地保障了畜禽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

四是丰富水产。我们聚焦健康养殖、绿色发展,适应老百姓更丰富的水产需求,着力培育和推广了鳜(guì)鱼、鲈鱼、虾蟹、龟鳖等名特优品种,在环洞庭湖区域推动建设优势特色水产养殖基地,提升了我省水产业综合竞争能力。我们制定实施了推进现代设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积极推动以工厂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设施渔业发展,渔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水产品市场供给充足。

下一步,我省将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统筹规划和推进种植业、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元、更营养的优质农产品。

覃攀贵: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红网